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 基督徒的金钱观

教会与金钱

第八章、教会与金钱
“你们是世上的盐。 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你们是世上的光。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马太福音5:13-14)
世上的光与盐
若教会要更好地成为世上的光,世上的盐,教会事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福音和牧养事工上面,而是应该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 最近许多教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看见,如踊跃参加赈灾、公益事业等。 可是,等待基督徒要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教会在这方面,应该尽快地转变固有观念。 因篇幅所限,我只举出两例与金钱的光明面向有关的社会参与活动。
一个教会故事
2000年1月,在乔治•布什总统的就职典礼上,科比扬•卡德维(Kirbyjon Caldwell)牧师为总统祷告时,许多美国人认识了他。 他不仅是总统的属灵顾问,也是一个大教会的牧师、房地产专家、社区的开发者。
科比扬•卡德维所服侍的教会开办了一家艾滋病患者中心,还有一家收容了452个单亲家庭的健康中心,以及一个戒毒中心,可供戒毒者和照顾他们的亲人同住;还建有公园、体育中心,作为服务社区的设施;教堂还为一所当地大学、一家银行分店、几家公司提供活动场所;他们在离教会3英里的地方盖了商业大楼,不到2年,这个大楼给该社区带来了2870万美元的经济收益,使原本落后的该社区变得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与卡德维牧师有同样看法的麦罗林主教如此说:“我们在关注社区社会。 我们该如何服务我们的社区,使福音更有效地传到各个角落? 我们的事工应该是全方位的,目的是要改变社区社会。”
因着国情的不同,中国教会显然不能单纯模仿他们的经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我们毫无借鉴之处,至少他们的一些理念、想法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 那么,如何按照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摸索出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教会参与模式,就是这一代的教会同工理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临终关怀事工
临终关怀事工(Hospice care)在近20-30年间,在两方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这是一项针对病情无法逆转的晚期患者实施的医疗、护理、心理、信仰、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怀的一项事工。 在中国,单单癌症死亡人数每年就达150万,据专家预测,在20年内,中国每年因病死亡人数将翻倍,而临终关怀事工在我国却处于起步阶段。
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有些场所,专门给朝圣者提供住所、饮食以及护理。 17世纪,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出现了“慈善修女会”,从事类似于临终关怀的事工。 18世纪,爱尔兰的查理提修女院开设了“圣母善终院”。 19世纪,英国的“圣约瑟善终院”打下了现代临终关怀事工的基础。 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多数都有基督教背景。 许多基督教神职人员与平信徒志愿者投身到这项事工中。
这项事工意义重大。
第一,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晚期患者正忍受着身心巨大痛苦和面临死亡的恐惧。 临终关怀的基本目标有以下几个:缓解或解决患者的病痛和心理痛苦;使患者的内心接受死亡,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使他们更轻松、更有尊严地离开世界;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所需的资源或信息;帮助家属尽快适应亲人的离别所带来的冲击。
第二,当生命遭受死亡威胁时,人们更容易醒悟过来,开始认真对待生与死的问题。 这是人生的危机时刻,也是接受福音的好时机。 我们首先要肯定临终关怀的基本目标,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这里。 也许这是他们的灵魂可以得救的最后一个机会。 虽然患者的肉体死亡,灵魂却可以去那没有痛苦、眼泪、离别、恐惧的地方。
第三,这也是给患者的家属和亲朋介绍基督教信仰,撒下福音种子的绝佳机会。 因为他们在基督徒身上看到了世上所罕见的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面对死亡的坦然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稍有良知的人都将为之感动,放下自己的偏见重新思考基督教信仰,因为他们在基督徒身上,看到了一种活生生的信仰,远超过一切雄辩。 目前,多数中国人对基督教信仰还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阻碍着他们来到真理面前。 临终关怀是让整个社会认识基督教信仰的最好窗口。
第四,给志愿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服侍平台。 国外的临终关怀事工,背后大都有基督教背景,除去历史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其他原因。 临终关怀需要一颗真正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而这种爱只能由圣灵的感动和一颗重生的心灵才能激发起来。 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正常人的心灵很难承受巨大的悲伤和恐惧,甚至会濒临崩溃。 惟有基督徒才能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向死亡挑战。
临终关怀的全部目的,不是借着这样一种服侍渠道拯救灵魂。 当然,传福音是必要的,但服侍的动机是爱,而不是单单作为传福音的手段来使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服侍的首要目标,应基于现代的临终关怀机构所共有的基本医疗理念之上。
没有存款的教会
韩国有一家教会,被称作“土豆汤教会”,其原名是“首尔光盐教会”,那光盐教会为何有令人捧腹的怪名呢? 原来,这间教会位于商家出租楼的三楼,楼下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餐厅,叫“土豆汤餐馆”。 因餐馆的牌子巨大,而教会的牌子却很不起眼。 所以,为了让初来者方便寻见,就干脆叫“土豆汤教会”。
表面看起来,“土豆汤教会”是一家规模不大,默默无闻的教会。 可是,出乎我们的预料,这是一家在韩国颇有名气的教会,一家蒸蒸日上的教会,一家信徒的幸福指数很高的教会,他们的独到之处也表现在财务方面。
举几个数据,在2002年1月到2月间,“土豆汤教会”用于外部事工的费用如下(换算成人民币):为柬埔寨光盐大学的建立奉献30万元;为对外大学生奖学金奉献18万元;为帮助周围困难家庭过春节奉献700箱水果;给朝鲜人民人道主义援助4吨大米;为中国的一个慈善项目提供捐款9万元……
“土豆汤教会”把一年奉献的30%以上用在传福音、奖学金、救济穷人、宣教和社会服务上。 在财务支出方面,牧师定了一个奇特的原则:教会账号里只留下5000元,其余的要全部花出去。 教会里没有存款,因此也不存在围绕金钱的勾心斗角。 为荣神益人的目的使用出去的钱财,给信徒和同工带来极大的造就和喜乐,教会从没有因着这种果敢的花钱方式遭遇过资金方面的难处。 看来,“土豆汤教会”是深谙流通原则的教会,神也按着他自己的应许,丰盛地供应他们。
“土豆汤教会”是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教会。 他们始终如一地奉行着一个原则:就像世界知名企业里通行的经营理念一样,教会的第一个目标是人,第二个目标也是人。 于是,教会的钱财都用在救人、育人、助人的事工中,这就是他们迟迟未建教堂的原因。 换句话说,“土豆汤教会”的牧会理念是:教会先要得人,其次才要教堂建筑。
目前,中国教会的情况和韩国教会确实有一些不同。 因此,不能依样画葫芦,如在建造教堂方面。 可是,两者要同样遵从圣经的原则,在这方面,“土豆汤教会”确实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
靠着传福音养生
“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 (林前9:11)。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 但这权柄我全没有用过。” (林前9:14-15)。
保罗把传道人得到教会的物质(金钱)供应,说成是主耶稣赐给传道人的权柄。 这意味着供应传道人的物质需用是教会理当履行的责任,而且是主耶稣亲自命定的重要责任。 若教会疏于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一味地要求传道人效法保罗,或得到与付出不成比例的待遇,是没有道理的。
保罗在一些地方选择无薪侍奉是出于他自己的考虑,而不是教会强行要求的,并有其客观的原因。 写哥林多前书时,保罗说他和巴拿巴的情形是特殊的,而不是教会的普遍情况,“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作工吗?” (林前9:6)。 当条件允许时,保罗也得到了教会的馈赠,他满心感谢腓立比教会,说:“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腓4:16)。 “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腓4:18)。
除了把资金用在救人、育人、助人之外,内地教会应重视传道人的物质待遇问题。 如果内地教会继续固守落后的传统观念,将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第一,保罗把传道人的工作比喻为牧养牛羊,牧人有权利取牛羊的奶(林前9:7)。 可是,若牛羊吝啬于供奉牧人,则牛羊同样也会吝啬于供奉教会。 这就是中国信徒在物质奉献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的直接原因之一。 如果在金钱的奉献上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基督徒信仰的成长。 因为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如何,我们的信仰也会如何。 因此,最终受亏损的还是信徒自己。 这是一个绝对不可小视的问题。
第二,轻忽供养牧人的观念固定成一个传统时,传道人的侍奉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为他要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此,最终受亏损的还是教会和信徒。 尼希米曾怒斥耶路撒冷的官长说:“为何离弃神的殿呢?” 因为“我见利未人所当得的份,无人供给他们,甚至供职的利未人与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尼13:10)。 从以上角度看,轻忽供养传道人是否等同于离弃神的教会呢?
第三,教会的年轻后备力量必受严重影响。 毕竟我们不能期待,立志奉献的年轻人的信仰都已经成熟老练,经得起制度的缺失所带来的那种缺乏安定感的生活考验。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指责年轻人。 虽然,中国教会建制的形成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但教会不应该以刻舟求剑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更不能让传统凌驾于圣经之上。
因此,不改善传道人的待遇,必将严重阻碍中国教会的发展。 教会应及早把这个问题放在议事日程中,朝着改善的目标迈出步伐。 步伐的大小,要按教会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比如,传道人的待遇跟当地的中学老师看齐呢? 还是跟当地的普通白领阶层的工资看齐? 而传道人如何支配他的收入则是他自己分内的事情。 传道人应在神面前,谨慎合理地使用金钱,为群羊树立美好的榜样。
全备的讲台信息
符合圣经伦理的金钱观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若基督徒在金钱方面构筑正确的信仰框架,势必对信仰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益处,因为基督徒伦理生活的基本框架是一脉相通的。 从属灵争战的角度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关系到应对策略的问题。
著名的改革宗神学家亚伯拉罕•凯波认为:钱和黑暗势力联合起来,推崇拜金主义,诱惑人。 中世纪的伊格那丢•罗耀拉更具体地指出它们的诱惑分三个步骤:“黑暗势力诱惑人的时候,使用的手段是:第一步,先叫人贪富贵。 第二步,使人追求世上虚浮的荣耀。 第三步,进而使人陷入大骄傲中。” 这个势力可以通过金钱来控制人。 可悲的现代人生活在金钱构筑的谎言之中,真正成为“说谎的人”(约8:44)。 不可否认,它的战略似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与金钱有关的领域。 这里闻不到硝烟味,使人容易沉迷于安逸享受的环境,这就是它的危险之处。 我们不能成为“温水煮青蛙实验”里面的那只青蛙。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教会的同工要充分认识金钱观问题的现实性、重要性,并要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以身作则。 其次,让信徒听到这方面全备的信息,用真理的腰带束腰,得以胜过黑暗势力通过金钱来击垮基督徒的诡计,“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
目前,在教会的讲台上极度缺乏金钱方面的教导,严重背离了信徒的需要。 对此,我们会想到一般性的原因,但容易忽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方面的信息具有进攻性、破坏性,会打破我们心灵的平静、心灵的秩序。 我们更喜欢停留在金钱和神的中间地带;我们不想放弃对金钱的追求;我们不想让神主管我们的人生;我们不想……圣经的教训要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信仰模式,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许多人做出了本能的回避,多数人有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形成了大家所默认的一种规矩,“金钱是敏感话题,最好不要涉及。”
不可以貌待人
“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置上。 ’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雅2:2-3)。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
金钱的多寡使生来平等的人分裂成两个阶级,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雇农、资本家和无产者。 对此,圣经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向人类启示了完善的禧年制度。 到了新约时代,神通过保罗告诉我们,超越经济平等的另一种平等,才是人类所需要的更根本的平等。
使徒们生活在奴隶社会。 奴隶的权利和自由,已经被完全剥夺,他们只是“会劳动的工具罢了”。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教会里也有了两个相差悬殊的阶级。 保罗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他在书信里面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论到逃跑后信主的奴隶阿尼西母时,保罗作出革命性的宣告:“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弟兄”(门1:16)。 这就是圣经所发出来的“奴隶解放宣言”。
哥林多前书沦到形形色色的信徒在耶稣基督里面新的地位时,保罗宣告说:“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 当把不同形状的铁块丢进熔炉时,它们的差异就消失了。 耶稣基督像一个巨大的熔炉,熔化了个体之间,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差距和鸿沟。 这样的平等精神在教会生活里体现为:
“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林前12:24-25)。
保罗肯定了在主里面取得的人的新价值,这种价值还原了人原本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人具有神的形像,就是那自由意志、永恒的灵魂、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治理万物的权柄等。
可是金钱却想凌驾于这些无上价值之上,想以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这种歪曲的价值观也常出现在教会中。 牧人喜欢结交富人;选立长老、职事的时候,社会上的成就或富裕成了最重要的选拔因素。 而贫穷的信徒却相对受到了冷落,这给那些在社会中得不到尊重的信徒带来很大的失望,他们原本以为到教会以后,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 不少基督徒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甚至已经习以为常。
教会是天国的地上样板,中国教会必须要尽早提防教会里面出现世俗价值观的污流。 牧人的职责就是宣扬和维护肢体之间的平等和互爱,这样,教会才能成为同心合一的集体,构成和谐俊美的主的身体,让圣灵的大能畅行无阻地运行在教会里面。
沙克敦公约
1973年4月30日,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附近的小镇沙克敦,一些教会领袖聚在一起,制定了沙克敦公约(The Shakertown Pledge)。 该公约的意义是,第一,它是一群基督徒集体做出的承诺。 第二,它明确了基督徒对社会和自己的责任,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纲领:
“我承认地球和其中充满的,都是我们的神慈悲的礼物。 我们被呼召去珍惜、保护、管理地球资源,并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礼物,是为责任、欢乐、庆祝而呼召的。 为此,我提出以下声明:
•我承诺,我要过一种与生态系统和谐的健康生活。
•我承诺,我要过创意性的朴素生活,并与世界上的穷人分享我的个人财富。
•我承诺,我要与他人协作参与改革,以实现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即全体人民充分获得,为他们的身体、情感、智力、灵性的成长所需的资源。
•我承诺,我要忠于我的职业责任,努力避免生产出对他人造成危害的产品。
•我相信身体是神的礼物,为此我承诺,我要让身体吸取适当的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我要持续地增进与他人的关系,并承诺以诚实、符合道德、亲切的态度对待我身边的人。
•我承诺,我要通过祷告、默想、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
•我承诺,我要认真负责地参与信仰团契。”
沙克敦公约虽是近40年前所制定的,可是对如今的时代而言,依然显得那么新颖,切合社会和信徒的需要。 那么中国教会是否也需要制定一个能够反映这个时代需要的“沙克敦公约”呢?
思考与感悟
1. 面对拜金主义风气,教会应制定哪些对策? 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2. 教会还有哪些可以服务社会的活动? (特别是需要一定资金的)
3. 你觉得你所属的教会,应该把金钱用在哪些方面?
4. 你觉得全职传道人的报酬应达到社会中哪些职业的工资水平?
5. 其他心得与感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